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語文研究與經典詮釋
Seminars on Philolog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ese Classics 
開課學期
10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楊秀芳 
課號
CHIN735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53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2CHIN735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從對經典的詮釋中,我們建立了對古代文化的認識,也開發出經學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。這些研究必須奠基在經典的正確解讀上,本課程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訓解古代文獻,以期為經典詮釋工作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礎。
本課程以文字學、聲韻學、訓詁學知識為基礎,結合歷史語言學、方言學、詞彙學、語法學理論,以實例示範,提出幾種訓解古籍的研究觀念與方法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包含「理論探討」與「實例講解」兩個部分:前者說明訓解古籍主要利用歷史語言學的比較法,根據語言變化規則的系統知識,探討經典中個別的形音義問題。對漢語史的音義發展脈絡愈是有清楚的認識,愈能夠提出妥適的解讀之道,穿透文字,掌握經典文獻的語文真相。以漢語史研究為基礎,學者可以對古文獻有更精確的了解,以從事詮釋學及思想史方面的研究。
「實例講解」的部分,主要利用上述研究方法,檢討幾則古文獻的形音義問題。藉由實例的講解,一方面對古文獻提出更精確的解讀,一方面檢討理論以加強它的解釋力。
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主要根據選修同學課前是否充分閱讀資料,課堂上討論是否認真,學期報告撰寫是否完備等方面評量成績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本課程所用教材為教師自編的講義。 
參考書目
Hopper, Paul J. &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. New York:Cambridge University.
Traugott, Elizabeth & Richard Dasher 2005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丁邦新:《魏晉音韻研究》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),台北:中央硏究院歴史語言硏究所,1975年。
李方桂:《上古音研究》(其中〈上古音研究〉一文,1971年刊登於《清華學報》新9卷1、2期合刊,1-61),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80年。
李如龍:《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1年。
李如龍:《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》,廈門:廈門大學,2002年。
何大安:《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》,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1981年。
周祖謨:〈四聲別義釋例〉,《輔仁學志》13卷1.2期,75-112頁,1945年。後收入《問學集》,81-119頁(1966)。
殷寄明:《漢語同源字詞叢考》,上海:東方出版中心,2007年。
孫玉文:《漢語變調構詞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7年。
張誼生:〈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—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、分類與範圍〉。《中國語文》2000.1:3-15。
黃金貴:《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》。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。1995年。
董同龢:《漢語音韻學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。1973年四版。
楊秀芳:〈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18卷特刊「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」﹕111-146,2000年。
楊秀芳:〈從漢語史觀點看「解」的音義和語法性質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2/2:261-297,2001年。
楊秀芳:〈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「摭」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,4卷1期,頁167-196,臺北: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,2003年。
楊秀芳:〈從「鄂不韡韡」看「蓮房」與「蓮蓬」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專刊外編之四,《漢藏語研究: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》:835-849,2004年。
楊秀芳:〈如月之恆 如日之升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專刊外編之六,《山高水長: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》(Mountain Lofty, River Long: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ng-hsin Ting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),頁921-932,2006年。
楊秀芳:〈論漢語詞義的反向發展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》,第九輯,頁179-204。2006年。
楊秀芳:〈從音字脫節看語詞的變化—以「南洋鯽仔」「胳下空」為例〉,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》3:169-182。2007年。
楊秀芳:〈論動詞「楗」的語義發展〉,《中國語言學集刊》1.2:99-115,2007年。
楊秀芳:〈從詞彙史角度看「關鍵」「管籥」「鎖匙」的關係〉,《台大文史哲學報》69:79-97。2008年。
楊秀芳:〈從詞族關係論幾個衣袖名稱的來源----兼論江東方言詞「衤宛」的系屬問題〉,《長庚人文社會學報》2.1:19-52。2009年。
楊秀芳:〈從《老子》異文看「恆」與「極」的語言關係〉,《中國語言學集刊》3.2:1-27。2009年。
楊秀芳:〈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〉,《語言學論叢》40輯,頁194-212。2009年。
楊秀芳:〈論「庪閣」與「頍戴」〉,余靄芹、柯蔚南主編《羅杰瑞先生七秩晉三壽慶論文集》,頁77-90,2010年。
楊秀芳:〈從詞族研究論「天行健」的意義〉,《臺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》,頁35-75,2010年8月。
楊秀芳:〈從詞族研究論「苟」的虛化〉,「2010年聯合國際學術大會」,韓國外國語大學校主辦。2010年。
劉 堅、曹廣順、吳福祥:〈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成因〉。《中國語文》第三期,1995年。
蔣紹愚:《古漢語詞匯綱要》,北京:北京大學,1989年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討論表現 
40% 
 
2. 
學期報告 
6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9  導論 
第2週
2/26  經典詮釋與歷史語言學 
第3週
3/05  經典詮釋與方言學 
第4週
3/12  經典詮釋與詞彙學 
第5週
3/19  經典詮釋與語法學 
第6週
3/26  詞義的解析 
第7週
4/02  清明假期停課一次 
第8週
4/09  雙音詞的分辨 
第9週
4/16  老師有事,停課一次。課程往後順延一週。 
第10週
4/23  實詞與虛詞的分辨 
第11週
4/30  詞彙的比較研究 
第12週
5/07  詞彙的比較研究2 
第13週
5/14  語義的多向發展
 
第14週
5/21  漢語詞彙史研究
 
第15週
5/28  老師有事請公假,停課一次。 
第16週
6/04  語言與文字的關係
 
第17週
6/11  動詞的虛化

 
第18週
6/18(補課)  對古傳注的檢討